焦作市编办《学思践悟》第二期刊登了汉代“杨震却金”的廉政故事,说的是汉代杨震由荆州刺史迁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往日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时为昌邑令,于夜间前往驿馆,怀金相赠,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深夜无知者”,杨震大笑,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抱愧而出。
这则故事读来令人深有启发,感悟良多。廉与贪,固然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但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有了强大内心力量,即便是夤夜无他人,也自然能提醒自己尚有“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是为“不愿腐”乃至“不需腐”的至高境界!
汉代的古昌邑县,其故址在今山东巨野县昌邑村,清时属山东金乡县,明代著名理学家薛瑄在经过昌邑城旧址时,曾赋诗一首纪念杨震却金事:“谁能介性抱和衷,笑却黄金暮夜中。千载如知台下路,萧萧松柏知清风。”
现在的昌邑已经成为县级市,其前身昌邑县为宋朝复设,地域虽非故旧,但县人因仰慕杨震清廉,为纪念“杨震却金”故事,就在县城东北堆土为台,上建“四知祠”,当地人又称“四知台”、“辞金台”。薛瑄曾作《四知台》诗:“人间无处不天公,都笑黄金馈夜中。千载四知台下过,马头犹自起清风。”当地人陈祖实作有《辞金台》诗:“气爽天晴别有春,辞金台上草蓁蓁。野花尽解杨公意,挺立东风不着尘。”曾任昌邑县丞的高嵩则在《四知台》诗中说:“关西正气满东莱,古迹仍余土一抔。皓月年年明午夜,清风岁岁起高台。断碑残阙留红泪,荒础凄清饱绿苔。莫怪遗基多枳棘,而今还想古人来。”
可见,无论是名公高士,还是官吏平民,都有着一颗盼望吏治清明、官员清廉的心,正是因为世俗难免追名逐利,遂致风气往往日下,因而才更显得清官难得、雅操恒久,作为我们,更应借古鉴今,虽不敢说比肩古人之贤,但至少也要有景仰之心,守好规矩、守住红线,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常思常警,初心不忘。(焦作市武陟县编办 荆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