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聚才“强磁场” 激活发展“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4-10-09 15:52 信息来源:中共信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访问量: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近年来,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强保障、优服务、提效能、解难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信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优化顶层设计,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优势,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顶层设计、机构设置、部门联动等方面持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着力为人才集聚发展架桥铺路。一是强化人才工作机制结合机构改革,设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主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的组织架构。形成党委牵头抓总、组织部门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二是整合优化人才工作机构。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能力结合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整合务工服务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组建信阳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构建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交流服务机制。同时成立信阳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赋予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和管理服务职责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服务保障职能,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三是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配合联动,建立人才工作定期机制,加强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政策衔接。近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实施“加大引才力度 建设人才强市”的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细化职责分工,形成共商共建人才工作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人才编制需求。切实让编制资源成为人才引进的促进要素,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保证重点的原则,全力保障人才编制需求。一是聚焦于“控”,严把总量关口。守住机构编制红线,坚持底线思维,按照机构和编制总量“两个不突破”的原则,加强事业单位进人用编审核。在审批用编时,深入分析单位人员现状,从空编情况、人员年龄、学历、专业结构等方面,合理分配用编计划,持续优化人员结构。二是聚焦于“调”,加强内部挖潜。在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单位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单位负责”,大力推进职责任务相近的事业单位跨部门整合,撤并“小散项”、合并“同类项”,在市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收回事业编制,作为人才引进编制保障引来的“源头活水”三是聚焦于“优”,建立长效机制。统筹各类编制资源,创新编制管理方式,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在编制限额内创新建立市直事业单位专项人才编制“周转池”部分高校和公立医院实行员额制,同意两所民营高校使用人才专项编制等,为人才引进提供坚强有力的编制保障。

优化服务管理,拓宽招才引渠道。充分发挥编制对人才的吸引作用,不断优化编制管理服务,激发人才集聚效应,实现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一是把人才引进作为“优先项”,突出常态化引才。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信阳市招才引智绿色通道常态化公开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工作的通知》,对招聘符合高层次急需紧缺适用范围的人才,采取“岗位常设、随到随招”二是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突出精准化引才。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人才需求,精准保障、按需配置。先后为发改、财政、商务等重点经济领域核定专项人才编制,为大别山实验室核定人才编制,为市中心医院核增院士工作站并明确人员编制等,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优势,引导人才向重点领域集聚。三是建立招才引智“绿色通道”,突出一站式引才。足额保障市直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打通人才引进“最后一公里”。市直事业单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在空编范围内实行先招聘后补办用编手续;满编事业单位按照《市直专项人才编制“周转池”管理意见(试行)》,申请使用专项人才“周转池”编制。近年来,市直高校公立医院事业单位通过招才引智“绿色通道”引进各类人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