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漯河市编办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工作在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中的重要作用,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发展”的要求,动态调整编制资源、科学调配师资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实行动态管理,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市编办将农村义务教育机构编制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认真履行职责,实施跟踪服务,进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把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好管活。近几年,全市各级编办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学生人数变化、教职工结构变化等情况,适时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进行调整,确保编尽所用。对因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学校,各级编办按核定的编制总数,及时对撤并学校的编制进行调整。2014年舞阳县根据农村小学发展实际,撤并了10所乡镇小学,新成立5所乡镇小学。召陵区按照编制有增有减的要求,于2014年、2016年分两次对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进行了调整。通过不断调整,使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是科学安排用编计划,充实优化教师队伍。在严控事业编制总量的前提下,突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用编需求。在每年的公开招教中,在编制计划有限的情况下,将用编计划向农村中小学倾斜。2015—2017年共为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778名,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招聘总数的69%,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老化、数量不足、结构不优等问题。
三是严格规范编制管理。以近年来开展的机构编制核查为契机,不断强化中小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健全完善农村中小学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配套约束机制,杜绝教师在编不在岗、随意抽调借用以及“吃空饷”等现象的发生。不断强化机构编制纪律,严禁挤占、挪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坚持依法开展中小学校的法人登记管理工作,对学校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化的及时办理了法人变更登记,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校能以合法的身份开展社会活动。